[師生榮耀] 全英語授課教學與學習經驗分享-教師篇

說一口道地英語才能開EMI課嗎? 臺師大國際人資所教授分享全英語授課經驗

 

國際人資所所長林怡君打破「只有說一口流利道地英語的老師才能開EMI課」的迷思。

說起今年臺灣高教最流行的議題「EMI(即English Mediated Instruction,全英語授課)課程」,老師腦海中就開始浮現各種擔憂:「我的英語夠好嗎?」、「說台式英文會被笑吧?」、「課堂參與度會不會變差?」。難道,唯有能說出一口流利道地的英語,才能開設EMI課程嗎?

 

對於全英語授課的看法,臺師大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(以下簡稱國際人資所)現任所長林怡君提出她的獨到見解:「EMI不只著重在講英語,也強調教學方法這部分。」

 

在美國取得人力資源發展博士學位後,林怡君所長回台任教第2年就開啟全英語授課生涯,至今已教了13年EMI課程。這個學年度她以全英語教授4門課,分別是碩一必修課「書報討論(ㄧ)、(二)」和碩二選修課「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專題研究」、「員工心理與職涯發展專題研究」。

 

林怡君所長希望能打破「只有說一口流利道地英語的老師才能開EMI課」的迷思,透過多年教學EMI課程的經驗,她觀察到「學生很在乎課堂上的溝通和互動」,只要透過適當的語言引導、搭配活動、不斷鼓勵學生參與,不用怕全英語課程會讓台下靜悄悄。「不是只有透過講得很漂亮的英語才能把知識傳達給學生,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也能充分表達內容。」林怡君所長說。

現今,臺師大國際人資所能領先各校,全面開設EMI課程的關鍵就在其獨一無二的「學生結構」。今年10月即將迎接創所20週年,臺師大國際人資所是全臺第一所採用全英語授課,並同時招收本國與外籍學生的系所,可謂從臺灣出發鏈結國際的最佳模範。

 

例如今年度,臺師大國際人資所碩一生就來自13個不同的國家,猶如一個小型聯合國,大家的共通語言就是英語。為了充分利用國際化學習環境,所有教授都要求課堂分組活動必須「本外混合」,小組內的本國、外國學生比例各半。

 

「上課時,通常臺灣學生比較害羞,覺得自己英語沒有外國人好,所以會怯於表達。」臺師大國際人資所盧承杰老師表示,規定「本外混合」分組的其一原因,就是希望創造同儕互動的機會,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多交流。而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正向開放、具包容性的課堂氣氛,「主要就是讓學生知道,就算講錯,班上也不會有同學嘲笑,大家都可以放心表達自己的想法。」

國際人資所盧承杰老師強調要在EMI課程營造具包容性的課堂氣氛。

110學年度,盧承杰老師負責的課程包括碩一「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研究」、「論文寫作」、「國際企業管理研究」和「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方法」以及碩二「國際服務業人力資源專題研究」、「亞太地區人力資源專題研究」。自2016年進入臺師大國際人資所任教,盧承杰老師和所內其他人相比,算是較年輕的EMI教師,至今累積6年全英語授課經驗。不過,他只花了半年時間,就能自在地使用英語授課,他說:「強迫自己一直以全英語教學後,(教到)第二個學期開始感覺講話變得像反射動作,都知道要講什麼東西。」

 

針對擔心英語口說能力不足的教師,盧承杰老師也給出實質建議:「可以上網多聽國外學者如何講述類似內容。也可以每天花一、兩個小時看美劇,隔天上課會覺得自己講話更順。」他分享自己看過的兩部經典美國喜劇影集《六人行》(Friends)和《宅男行不行》(The Big Bang Theory)供參考。

 

談起EMI教學方法,盧承杰老師提到課堂活動的重要性,「如果用英語一口氣講3個小時,對臺灣學生來說會是疲勞轟炸,能記住的東西也很有限。」他舉例可以利用課堂最後1小時引導學生進行同儕討論學習,「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事情做,像是和同學討論如何把剛學到的東西,運用在個案討論中。」

 

全英語授課的教學模式確實有挑戰性,但它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巨大。對老師而言,目前教育部推行的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」是一個審視自身教學方法的機會,藉此精進語言能力。只要放下「必須把英語說得像母語一樣」的焦慮,勇於跨足全英語授課領域,就有機會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EMI教學方法,還能提升個人的國際競爭力。

 

想在跨文化環境中成長、精進專業人資知識嗎?歡迎加入臺師大國際人資所!!本國籍學生可透過推薦甄選,或參加碩士一般生考試入學,考科分為「管理學」和「英文」;國際學生則採申請入學以及僑生海外聯招!

  • Post author: